《气象万千——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第四辑》 作者:林之光 电子书(pdf+word+epub+mobi+azw3版本)

Posted under 预售中 On By admin

该商品会员预售,目前无实际资源,但可以拍下做为定金,增加幸运值。
目前该商品幸运值为0,尾款阶段再付2元,新人且看幸运值达成计划:点击这里【不想参加众筹的可以直接代扫描实体书生成电子书籍】请直接文章下面留言邮箱、书名作者,要不要目录来询价,邮件交流(24小时内回复)。全站搜索“会员预售”可见更多电子书商品。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3军马币,请先
推荐充值注册成VIP用户,月付、年付、终身VIP超划算,VIP用户可免费或打折查看全站资源(仅限需注册登录下载资源)!注册:点击这里 | 充值:点击这里 | 登录:点击这里
手机访问需在页面底部切换至桌面版,否则充值页面(个人中心)看不到!

气象万千——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第四辑
作者:林之光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5267870
丛书名: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所属分类:
图书>童书>科普/百科>科普图书>童书>11-14岁>科普百科


《气象万千——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第四辑》 作者:林之光 电子书(pdf+word+epub+mobi+azw3版本)

编辑推荐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本书是丛书系列之《气象万千》,由林之光编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气象科普读物,作者以生动的文字,结合大量详实的资料和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了各种地理气象知识。

作者简介
林之光,1936年1月生于江苏太仓市。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同年分配到中央气象局(今中国气象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1―1994年任《中国气象报》总编辑。1995年起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出版科研专著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1992年开始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的“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6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959年12月开始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中国的春天》、《中国的夏天》、 《中国的秋天》、《中国的冬天》一组四篇文章1980年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1980年出版第一本科普著作《气象万千》,在1987年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奖中获二等奖。1995年出版的《我国的气候及其极值》是商务印书馆《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中的一册,该丛书1996年获全国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目  录
代序:“母亲气候”诞生了“寒暑文化”
一、冬冷夏热气候好
从千里冰封到郁郁葱葱
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
我国哪里最冷
我国冬季为什么这样冷
从珠江到黑龙江都有游泳季节
我国夏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比较暖热的国家
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
“火洲”吐鲁番
艾丁湖底是我国真正的热极
应该为“三大火炉”正名
冬冷夏热气候好
二、冬干夏雨优越多
从“雅州天漏”说起
我国的雨日和雨时
“蜀犬吠日”和“天无三日晴”
我国的暴雨
我国的雪
冬干夏雨优越多
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四季怎样划分
四季哪天开始
四季短长
四季更替我国最鲜明
四、雨旱类型,丰富多彩
华北春旱和江南春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
夏雨与伏旱
秋高气爽与秋雨绵绵
昆明和贵阳的地名意义
“风调”才能“雨顺”
丰富多彩的雨旱季节类型
五、山区气候奇
从一首唐诗谈起
南枝向暖北枝寒
“天府之国”得天独厚
四季如春的地方
沙漠地区有森林
焚风的故事
地形性夜雨
狭管地形制造偏形树
立体的气候,立体的农业
六、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气象风光
山高空气薄
高处不胜寒
高原降水少
奇异的冰川风和逆温风
攀登珠峰为何最宜在5月
地球上最高的自然风向标――珠峰旗云
热带和寒带的统一
西藏的江南
七、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辩证法
什么叫荒漠化
荒漠化是比旱涝更严重的灾害
奇异的沙漠气候
新疆瓜果为什么特别甜美
沙漠气候丰富了世界上植物种类
沙漠植物有大用
沙漠动物抗干旱、高温的绝招
沙尘暴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灾害
地球上的沙尘暴是无法消灭的
八、海洋气象也多新鲜事
太阳在天空上班的路线
从海冰到珊瑚
冬暖夏凉和“冷在二月,热在八月”
没有海洋的海洋性气候
广阔海洋雨水反少
海中河流创世界气候奇迹
风狮爷和“魔三角”
台风矛盾论
避暑气象学
九、寒寒热热度春秋
十、中国气候对我国民俗文化(衣食住行)影响
十一、中国气候与二十四节气文化
十二、中国气候与园林文化
十三、气候与文物的天然保护
十四、中国迷信文化
十五、中国气候与中国古诗词文化
十六、中国气候与中医、中医养生文化
后记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
很早以前,在西欧各国旅行的人发现了一件怪事: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从大西洋沿岸往东,房屋的墙壁越来越厚。比如在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平均墙壁的厚度是22.86厘米(9英寸);德国西部为25.4厘米(10英寸);德国中部和东部约38.1厘米(15英寸);波兰和立陶宛50.8厘米(20英寸);俄罗斯最厚,为71.12~76.2厘米(28~30英寸)。
后来,有了温度表,人们才发现这些地方虽差不多都在相同纬度上,但是各地气温并不相同,而且相差得很远。西欧沿海因为靠近大西洋,从温暖的海洋上吹来的西风使沿岸的冬季很暖和,因此气温不是越北越低,而是愈东愈冷。一般说来,最冷月份(一般是1月)平均气温在1℃以上的地区,墙厚平均是22.86厘米(9英寸),最冷月平均气温每降低1℃,墙壁厚度平均增加约5.08厘米(2英寸)。欧洲各地墙壁厚度不同的秘密就在这里。

本文链接地址:
https://www.lifu.in/xbook-53.html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